鄒族之祭典生活情況     回上頁

 

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。主要的神祇有天神、戰神、命運之神、獵神、土地之神、粟神、家神、社神等。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,分別敘述如下:

()凱旋祭 (或稱戰祭Mayasvi)

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,二大社(達邦、特富野)各別舉行,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。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,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。

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:

一是出草歸來。

二是重建會所。

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(如有重大變故、不順遂之事)擇期舉行。

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,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,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曲劃下休止符。

()小米收穫祭 (Homeyaya)

屬於家族性的祭儀。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,大約在七、八月左右。

主要祭祀小米神,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,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。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,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,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。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,也是鄒族人的過年。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,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,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。

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,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。

()小米播種祭 (Miapo)

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,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。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,目前則無此限制。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。

()子安貝祭 (Miyatjgu)

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,每二年舉行一次,已失傳多年,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復。

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()裡,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,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。其原意接近祖靈祭。

 

鄒族貝神祭

充滿傳奇色彩的鄒族貝神祭,於二月三日在高雄縣桃源鄉高中村美蘭社區舉行,來自嘉義縣阿里山鄉、高縣桃源、三民鄉等鄒族族人參加,此外甲仙鄉平埔族、桃源鄉布農族也前來共襄盛舉。

鄒族「貝神祭」已五十多年未舉行,今年再度舉行,引起各族重視。除鄒族等原住民參加祭典外,也有許多對原住民生活習俗有興趣的平地民眾參加。

貝神祭一開始,由鄒族長老帶著族中公主,將珍藏的十二顆貝殼拋向空中,由勇士拾取,象徵帶給族人勇猛、聰明等祝福。其他族人則一起唱歌跳舞。阿里山鄒族在會中表演了小米祭,三民鄉鄒族人則表演傳統的「卡哪卡哪富豐收祭」。

鄒族在台灣地區目前只剩八千多人,族人在五十多年後能齊聚一起,舉行貝神祭,意義非凡。

相傳鄒族發源自一處叫「拉蘇納」的地方,即靠近東方日出的意思。當時有一群小矮人與鄒族人同住,後來鄒族人為求更好的生存空間,準備他遷,臨別時小矮人送給他們十二顆貝殼,據說這些貝殼可帶給族人豐收、健康、聰明、勇猛等,鄒族祖先視為珍寶;而這十二顆貝殼後來封存在一個甕中,埋在頭目家中,據說曾多次顯靈,從此貝神就成為鄒族的主要神明,每兩年必舉行貝神祭,祈求貝殼之神降福族人。

 

鄒族祭儀--瑪雅士比儀式報導

一提到鄒族就會想起這首歌:「一二三到台灣,台灣有個阿里山……」,還有海峽兩岸曾傳唱一時的高山青……阿里山的姑娘美女水呀,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。從歌詞中道出了男的俊偉力壯,女的柔情似水。鄒族的人口,在原住民人口比例屬少數,但卻有光榮的過去,及獨特的文化特質,其社會組織制度,一如頭目制的排灣族,有嚴明的階級制度。鄒族主要份布在嘉義縣的阿里山腳,又分南鄒北鄒,阿里山的檜木,在日本領台時期,伐木業曾盛極一時,台灣唯一的高山小火車,成為目前觀光景點的旅遊交通工具-賞日出。

鄒族的祭儀,與生活起居,社會組織制度,人際關係以及敬天的態度都有關係,其中「瑪雅士比,是鄒族最主要的祭典,還沒有大家所統一的國語翻譯,原音是Mayasvi,從鄒族的浦忠成教授的說法及了解,瑪雅士比是鄒族過去為了慶祝出征壯士凱旋榮歸,紀念祖先的豐功偉業,促進族群的團結共融,成年禮儀,兒童獻禮以及男子集合所的修繕禮而舉行此項祭典。這項祭典經過族人的會議決議,為延續傳承此項祭儀文化,約定每年國曆的二月十五日舉行一次,藉以發揚固有的「與天爭氣、與地爭土、與山林爭樹、與河爭水、與敵爭命,與神爭靈」的傳統精神以外,還強調面對科技文明以及外來文化的自我肯定和自立自強的勇氣。「瑪雅士比」是鄒族原住民的祭禮之母,除了播種祭(Miyapo)和收穫祭(Gomeyaya)以外,幾乎大部分的節日慶典與祭神等等都要與此祭銜接在一起。「瑪雅士比」祭典可以分成三大部分,第一部分為修路祭,第二部分為社祭,第三部分歌舞頌。阿里山鄒族的「瑪雅士比」祭典活動,一年一度的例行辦理,常常吸引大批遊客欣賞鄒族文化的獨特性,祭典通常於上午展開,鄒族勇士們一早即聚集在「庫巴」(男子集會所)內,自山上採回的神花(木檞蘭)則安放在「庫巴」屋頂,主祭的頭目依例呼引神花進入會場,並分發紅木樺皮條,束在勇士的刀與手臂上,隨後取來神花,插在勇士的皮帽與腰間,由鄒族勇士將聖火移至廣場中央,正式展開祭典活動。接著鄒族勇士在神樹(赤楊樹)前以長矛及獵刀刺殺小豬,並以刀先沾血抹在神樹上,緊接著在砍除神樹儀式中,只留下三杖樹枝,迎神祭後,鄒族勇士們進入「庫巴」進行團結祭,這些儀式因在庫巴內舉行,外人不得進入,勇士們再度回到廣場排成送神隊伍,緩緩唱起戰歌,婦女亦加入送神行列,參加歌舞祭,全族歡呼恭送天神祈福。

 

Kuba

kuba之前要先打地基,而用來蓋kuba的木頭要先削皮,中間的石頭就是鄒族人所謂的火壇,在蓋kuba的時候沒有用到釘子,所使用的杉木是用來支撐kuba的,黃藤用來做藍子,茅草是用來蓋屋頂。

鄒族人會在kuba討論有關戰爭和祭典的事情,過去還在這裡訓練男子,戰爭獵到的人頭會放在這裡的敵首籠。kuba裡火壇的火以前都不熄滅的,因為生火很困難,必須來kuba取火,所以kuba的火也代表鄒族的生命。

從外面看kuba會看到kuba的頂端是神花,樓梯旁也是有一株神花,kuba旁是一顆神樹,前面有一個廣場,神花是為了告訴天神這裡有鄒族人,神樹是天神下凡的樓梯,廣場是進行Mayasvi的地方。

kuba裡面會擺一些動物的皮,也會擺一些用黃藤做的藍子、敵首籠(skayU)放敵人的頭,可以在kuba裡睡覺,抓到的動物可以拿到kuba裡分享,kuba也是一個教育場所,男生在這裡接受老人的教導,練習打獵、作戰、揉皮等技能。

Kuba禁忌包括:女人、遊客不可進去、不可在kuba亂唱歌、危急的時刻女人才可以從kuba後面的樓梯上去而且只能待在黃藤的部分。 鄒族人會在kuba進行的祭典包括:敵首祭、狩獵祭、男子會所的修繕祭、兒童獻禮、成年禮等儀式。

 

Mayasvi的儀式包括戰祭、凱旋祭、敵首祭、團結祭、迎神祭、送神祭、週年祭、庫巴整建祭、路祭、家族祭.....等,我們為什麼要進行Mayasvi呢?因為他原先是在每年粟收成時的"homeyaya部落首長及長老決定舉行的日期,後來統已再每年的二月十五日,由達邦、特富野兩社輪流辦理。我們Mayasvi的儀式都要迎Hamo神,這個動作就說明到天神Hamo與鄒族人的關係,在鄒族的神靈觀念之中Hamo天神是最崇高的神祈,族人相信Hamo天神創造了人類,而引領族人來到今天生活地方,傳說Hamo天神腳印,後來成為族人生活的部落。